呜呼,远哉。(远,叶于员切,读若渊,深奥也。谓,医道深奥。)闵闵乎,若视深渊,若迎浮云。(闵闵,深远貌,谓医道深远。)视深渊尚可测,迎浮云莫知其际。圣人之术,为万民式。(圣人之术,指医术。式,用也。医术解万民疾苦,故为万民用。)论裁志意,必有法则。(论,指辨症。裁,指施治。论裁志意,即辨症施治。志意,犹思想,指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思维活动形成的观点或观念体系。辨症施治的医学思想,必然有其法则体系。)循经守数,案循医事,为万民副。(副,《韵会》芳遇切,读若赴。为万民副,即“为万民赴”,可以理解为“为万民奔赴”或“为万民服务”。《诗经·邶风·谷风》:“凡民有丧,匍匐救之。”此之谓也。)故事有五过四失,谨当则法。(谨当,谓务必认真对待。则法,指医道法则。故辨症施治之事有五过四失,务必认真对待医道法则。)
凡未诊病者必问。(诊,《广韵》候脉也。问者,问诊。凡未候脉诊病者必须先行问诊。)甞贵后贱,(甞,《集韵》同尝,曾也。)虽不中邪,病从内生,名日脱营。(脱营,指营养不良而贫血,身体臞痩也。)甞富后贫,名曰失精。(失精,指精气败乱。)五气留连,病有所并。(五气留连,指五脏脏气郁结。病有所并,谓风、寒、暑、湿、燥、火六邪并于五脏而成病。)医工诊之,不在脏腑,不变躯形,诊之而疑,不知病名。(此句,在此前后语义不搭,疑有窜误,当置后文“良工所失,不知病情”句前,随下成句作“医工诊之,不在脏腑,不变躯形,诊之而疑,不知病名,良工所失,不知病情,此亦治之一过也”为是。在,察也。变,《韵会》平免切,读若辨。“在脏腑”、“变躯形”,皆问诊也,指通过询问了解脏腑、躯形的基本情况。疑,指心中疑惑不能确定病因。知,《释名》无所不知也,指全面了解病情。医生诊病,若不通过询问了解脏腑、躯形的基本情况,候脉则心中疑惑不能确定病因,因而不能知道所得病之名,若良医有此过失,也不能全面了解病情,此亦医治五过的一过也。)身体日减,气虚无精。(减,损也。脏气郁结则身体日见败损,气虚而精气不足。)病深无气,洒洒然时惊。(无,《说文》亡也。气者,肾气。洒洒然,寒栗貌。脏气郁结日深,病情沉重则肾气亡失败损,身体寒栗而时时惊恐。)病深者,以其外耗于卫,内夺于荣。(其,指脏气郁结。卫者,阳气。荣者,津血。脏气郁结日深,病情沉重者,因脏气郁结而外耗阳气,内夺津血。)良工所失,不知病情。此亦治之一过也。
凡欲诊病者,必问饮食居处。暴乐暴苦,(即暴喜暴怒。)始乐后苦,(即先富后贫。)皆伤精𣱛。精𣱛竭绝,形体毁沮。(沮,坏也,败也。)暴怒伤阴,暴喜伤阳。(指暴怒会损伤肝阴,暴喜会耗伤心阳。)厥气上行,(肝肾阴虚则逆气上行。)满脉去形。(满脉,谓脉胀满显露,即西医所说的静脉曲张。去形,指形体羸痩。)愚医治之,不知补泻,不知病情,精华日脱,邪气乃并,(指邪气侵入体内并与脏腑、经络等发生相互作用,导致疾病的发生。王注谓,邪气盛实也。)此治之二过也。
善为脉者,必以比类,竒𢘆从容知之。(比类,指比照旧例,此处指比照旧有病症脉象。竒𢘆,即奇恒,指病机复杂的罕见病证。脉诊必然需要比照旧有病症脉象,如此奇恒之病可从容知之。)为工而不知其道,此诊之不足、贵。(贵,求位切,读若匮,匮乏也。为医不知道脉诊比类之道,此脉诊之不足、匮乏也。)此治之三过也。
诊有三常,必问贵贱。(三,同参,承也。三常,即承常,奉承常规也。诊病奉承常规,必问贵贱。)封君败伤及欲侯王,(败伤,谓削黜之类。欲,《太素》作“公”是。此句有窜误,当作“封君及公侯王败伤”为是。)故贵脱势,虽不中邪,精神内伤,身必败亡。始富后贫,虽不伤邪,皮焦筋屈,(筋屈,指筋脉拘挛。)痿躄为挛,(痿躄,指足痿弱不能行也。挛,手足曲病也。)医不能严。(严,《韵会》戒也,防患也。谓医生不能防止此情志郁结枯苦所致的病患。)不能动神,外为柔弱,乱至失常,病不能移,则医事不行,(动,作也,提振之谓。病不能移,谓病不能愈也。如果不能提振精神,则外部表现谓身体柔弱,内心昏乱乃至失常,疾病不能移除而愈,则医治失效。)此治之四过也。
凡诊者,必知终始,有知余绪。(有,又也。余者,邪也。绪者,丝端也,喻源头。凡诊病,必须知道疾病始终全过程,又要知道病邪源头。张介宾说:“有知余绪,谓察其本知其末也。”得其旨趣也。)切脉问名,当合男女。(问,讯也。名,命也,即命数,生死之期也。男女者,阴阳也,指气血。切脉而询知命数,当结合身体阴阳气血的情况。)离绝菀结,(离绝,谓气血离绝也,是中医理论中描述气血严重失衡或衰竭的危重病机,其核心特征为阴阳离决、气血不相维系,最终导致生命活动终止的病理状态。菀结,指情志或气血郁滞形成的病理状态。)忧恐喜怒,五脏空虚,血𣱛离守,(血气离守,指气血运行失常,脱离其正常循行路径或功能状态,导致脏腑失养、阴阳失衡的病理现象。)工不能知,何术之语。(何术之语,谓有何医术可言。)甞富大伤,(甞即尝,曾也。富犹备,成也。甞富大伤,即曾成大伤,谓曾经遭受大伤。)斩筋绝脉,身体复行,(行,引也。身体复行,谓身体牵引旧伤复发。)令泽不息,(泽者,津血也。不训丕,大也。息,劳也。谓,令津血大劳。)故伤败结留,(谓,伤败之处血气结留。)其薄归阳,(其,指血气结留。薄,迫也。归,读若溃。阳,读若疡。谓,血气结留迫而成溃疡。)脓积寒炅。(炅,热也。谓,脓积而发寒热。)粗工治之,亟刺阴阳,身体解散,四肢转筋,死日有期。(粗工,犹劣医。亟,《广韵》《集韵》𠀤去吏切,音唭,频数也。谓,劣医不能去伤败结留,唯知频数刺阴阳经脉以调寒热,则精气耗散而津水乏绝,精气耗散则身体解散,津水乏绝则四肢转筋,因此死日有期也。)医不能明,不问所发,唯言死日,亦为粗工。此治之五过也。
凡此五者,皆受术不通,人事不明也。(人事,指病人疾病相关的事,比如病人生活背景、生活环境、病因、病情等。)故曰:圣人之治病也,必知天地阴阳,四时经纪,(指四季更替。)五脏六腑,雌雄表里,(雌雄,阴阳也。)刺、灸、砭石、毒药所主。(所主,谓各所主治何类病症。)从容人事,以明经道。(人事,指医治患者之事,即医事。经道,指医经医道。此句语义倒装。因明晓医经医道,故能从容于医事。)贵贱贫富,名异品理。(名,命也,《素问·疏五过论篇》作“各”,非是。品,同也。理,性也。谓,贵贱贫富,命异而性同。在医生眼里,生命体从本质上而言是相同的。)问年少长、勇怯之理,审于部分,知病本始。(部者,上中下三部也。分者,天地人三候也。部分,即三部九候也。审于部分,谓,通过三部九候审察诊病,而知病情本始。)八正九候,诊必副矣。(正,古通证。八正,即八证,指八纲辨证,是中医核心辨证方法,以表、里、寒、热、虚、实、阴、阳八个纲领归纳证候,用于判断疾病性质、病位深浅及邪正盛衰关系。)
治病之道,气内为宝。(内,纳也。气内,即纳气,指针刺导引以纳气。宝,《唐韵》《正韵》博浩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补抱切,读若保,安也。治病之道,针刺导引,纳气为安。)循求其理,求之不得。过在表里。(过,经也。气经过表里而有十二经周流。)守数据治,无失俞理。(守数据治,王冰说:“守数,谓血气多少,刺深浅之数也。据治,谓据穴俞所治之旨而用之也。”无失俞理,指不违背俞穴针刺之道。)能行此术,终身不殆。
不知俞理,(谓,不知俞穴针刺之道而妄施刺灸。)五脏菀熟,痈发六腑。(菀,《广韵》纡勿切,读若郁。熟,烂也,明抄本作“热”。)诊病不审,是谓失常。(审,详悉也。诊病不详悉细致,是谓失常。)谨守此治,舆经相明。(舆通与。)上经下经,(上古医书,不传于世。)揆度阴阳,(揆度,指切求其脉理而得其病处。阴阳者,气血也。谓,用揆度之法诊察气血脉象。)竒𢘆五中,(竒𢘆,即奇恒,此处指通过比较正常与异常现象来辨识疾病的诊断方法。五中,即五内,五脏也。谓,用奇恒的方法判定五脏疾病。)决以明堂,(明堂者,鼻也。谓,望诊察色决于鼻也。《灵枢·五阅五使》:“脉出于气口,色见于明堂。”《灵枢·五色》:“雷公问于黄帝曰:五色独决于明堂乎?黄帝曰:明堂者,鼻也。”王注云:“夫明堂者,所以视万物,别黑白,审短长。”是以明堂比喻心,谓用心诊决病情,于义似乎更为贴切,然无据可考。)审于终始,(谓,明悉疾病始终全过程。)可以横行。(横行,指遍行天下行医以救万民。)
四失者:夫所通书受事,(通书,指通晓医书典籍。受事,指接受医疗病患之任务。)众且多矣。(谓,医书读得多,医治的病人也多。)试言得失之意,(意,《转注古音》于宜切,读若医。此句语义倒置。谓,试言医之得失。)所以得之,所以失之。夫经脉十二,经穴三百六十五,(经穴,《素问·徵四失论篇》作“络脉三百六十五”。络脉以经穴为名,三百六十五经穴,亦三百六十五络也。)此皆人之所以明知,工之所以循也。所以不十全者,(十全,最早见于《周礼·天官·医师》,原指医者年度考核“十治十愈”的最高标准,此处指医术达到的最高境界。)精神不专,志意不理,(志意,犹心思。理,正也。谓,心思不正。)外内相失,(王冰说:“外为色,内为脉。” 外内相失,谓色诊和脉诊皆有所失。)故时疑殆。(殆通怠,懈怠也。故时时疑惑懈怠。精神不专,志意不理,则懈怠。外内相失,则疑惑。)诊不知阴阳逆从之理,此治之一失矣。
受师不卒,(卒,尽也。谓,受师傅教诲却不尽心于医术。)妄作杂术,(作,从事。杂术,指卜、星、相之术。谓,妄自从事卜、星、相之术。)谬言为道,(谬言,医者以卜、星、相之言为谬言。)更名自功。(更名,即改命。谓,认为自己能延寿改命而自认为很有成就。)妄用砭石,(指不用砭石刺激穴位疏通经络而妄用砭石镇宅。风水学中有以伏羲九砭镇宅之法,故云。)后遗身咎。此治之二失矣。
不适贫富贵贱之居,(适,《广雅·释言》悟也。)坐之薄后,(坐,指坐席,犹今时之坐垫。后,古通厚,《素问·徵四失论篇》作“厚”。)形之寒温,不适饮食之冝,(冝,古同宜。)不别人之勇怯,不知比类,足以自乱,不足以自明,此治之三失矣。
诊病不问其始:忧患、饮食之失节、起居之过度,或伤于毒。(谓,诊病不先问病是否始于忧患,是否始于饮食之失节,是否始于起居之过度,或者是否因为伤于毒。)不先言此,卒持寸口,何病能中。妄言作名,(作,《韵补》叶总古切,读若阻。名,《释名》明也,明实事使分明也。妄言阻碍病情分明。)为粗工所穷,(穷,困也。)此治之四失也。
是以世人之语者,(世,古通是,此也。世人,即此人,指粗工。)驰千里之外,(谓妄言之谬如千里之远。)不明尺寸之论,(尺寸,谓脉之寸口和尺部。不明尺寸之论,谓不明脉诊之道也。)诊无人事治数之道、从容之葆。(粗工诊病,往往对于贫富贵贱、饮食寒温忽略不问,故曰“诊无人事治数之道”。葆,平也。从容之葆,指秉心从容平静。谓粗工诊病既无人事治数之道,诊脉时亦无从容平静之心。)坐持寸口,诊不中五脉、百病所起,(谓诊脉不能辨别五脏脉象及不能知晓百病所起的根源。)始以自怨,遗师其咎。(遗师其咎,谓将过错归咎于师传之未尽。)
是故治不能循理,弃术于市。(市,古通假事,指医事。是故治不能因循医理,则是忘记医术而从事医生之事。)妄治时愈,(谓,妄治而偶然有治愈的。)愚心自得。鸣呼!窈窈冥冥,熟知其道。(熟,《韵会》本作孰。)道之大者,拟于天地,配于四海。汝不知,道之谕受以明晦。(不训丕,奉也。谕受,指告谕授业。明者,明告也。晦者,自悟也。汝奉知,医道之告谕授业有明告和自悟两种方式。以明晦,《素问·徵四失论篇》作“以明为晦”。为,以也。“以明为晦”即“以明以晦”。)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网上安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