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527-3
金溎生武祥属题所著书三种
一
帅师次苍梧,未及酌冰井(1)。尝自比漫郎,戎旃亦踰岭(2)。君作漫泉亭,心若隐之冷(3)。相看真逸民,刻诗娱晚景(4)。
【笺注】
《郑孝胥日记》民国元年(1912)九月廿七日(11月5日)记曰:“金溎生武祥来。”次日,又记:“为金溎生题《冰泉唱和集》、《思忠》、表忠》二录。”郑孝胥与金溎生相识,据郑孝胥此年九月廿三日(11月1日)日记,二人始相识,并记:“金,七十馀,索《海藏楼诗》。”
金溎生,即金武祥(1841-1924),字溎生,号粟香。江阴璜土镇人。同治元年(1862)入赘于县署,开始幕客的生涯。曾入两广总督曾国荃幕、张之洞幕,奉檄赴广西查勘边防,任署广东赤溪直隶厅同知等职。光绪二十二年(1896),倦归故里,迁居常州城,从事著述和刻书。辛亥革命以后,侨寓上海。著有《芙蓉江上草堂诗稿》十二卷,《木兰书屋词》一卷,《粟香室文稿》四卷,《粟香随笔》四十卷,《陶庐杂忆》七卷等。
此第一首诗,郑孝胥诗末自注:“右题《冰泉唱和集》。”《冰泉唱和集》是金溎生在广西梧州与人唱和的诗集。梧州,古称“苍梧”,其地有冰井,为唐大历三年(768),元结在城东白云山脚下发现一古井,水甘寒若冰,并在井之侧建冰井寺。称为梧州八景之一的“冰井泉香”。
第一首诗赞金溎生《冰泉唱和集》的隐世清心,并回忆自己曾率军至梧州,惋惜未饮冰井水。
(1)“帅师”二句:我帅军到了苍梧,没有来得及到冰井汲水喝。
“帅师”,此指郑孝胥光绪二十九年(1901)领武建军驻龙州。
“苍梧”,苍梧县,古为百越之地。汉武帝统一南越,置苍梧郡、广信县,县治广信城(今梧州市城区)。
“冰井”,即广西梧州城东之冰井。
(2)“尝自”二句:曾经自比为唐代的漫郎,军旗也越过了南岭。
“漫郎”,指唐元结,字次山,号漫叟、漫郎等。河南鲁山(今属河南省平顶山市)人。唐代宗时,任道州刺史,调容州,加授容州都督充本管经略守捉使。有《元次山集》传世。
“戎旃”,军旗。借指战事,军队。《文选·谢朓〈拜中军记室辞隋王笺〉》:“契阔戎旃,从容讌语。”李周翰注:“戎,兵;旃,旌也。”
“逾岭”,越过岭南山脉,指来到了岭南的广西。
诗的前四句写自己当年曾率军至梧州,自比漫郎,惋惜未饮冰井之水。
(3)“君作”二句:你写作了漫泉亭的诗,内心若吴隐之一样清冷!
“漫泉亭”,明朝时,为纪念元结,在冰井南修筑漫泉亭,时两广总督叶盛有《修漫泉亭记》。“作漫泉亭”,当指金溎生作漫泉亭的诗。
“隐之”, 晋吴隐之操守清廉,为广州刺史,未至州二十里,地名石门,有水曰贪泉 ,相传饮此水者,即廉士亦贪。隐之酌而饮之,因赋诗曰:“古人云此水,一歃怀千金;试使夷齐饮,终当不易心。”及在州,清操愈厉。事见《晋书·良吏传·吴隐之》。
(4)“相看”二句:看你真是遁世隐居的人啊,刻写《冰泉唱和诗》,来娱乐晚年的境遇。
“逸民”,指遁世隐居的人。《汉书·律历志序》:“周衰官失,孔子陈后王之法,曰:'谨权量,审法度,修废官,举逸民,四方之政行矣。’”颜师古注:“逸民,谓有德而隐处者。”
“晚景”,晚年的景遇。宋苏轼《罢登州谢杜宿州启》:“桑榆晚景,忽蒙收录之恩。”
后四句赞赏金溎生刻《冰泉唱和诗》,有隐居之意。
二
纸城而铁人,壮哉刘防御(1)。赤溪考铜鼓,作书表其墓(2)。邪说方弥天,势若蚩尤雾(3)。子书岂春秋,欲使乱贼惧(4)。
【笺注】
第二首诗,郑孝胥诗末自注:“右题《表忠录》。”《表忠录》为金溎生任广东赤溪直隶厅同知时,表彰宋刘师勇力主抗元的事迹。《宋史》列传卷二百一十载:“刘师勇者,庐州人。以战功历环卫官。鲁港师溃,贾似道欲东入海,师勇赞之入扬州图再举,似道然之。时姚訔复常州,似道命师勇以淮兵取吕城,朝廷加师勇和州防御使,助訔守常,而以张彦守吕城,合兵拒大军。战失利,彦马弱,陷淖中见执,吕城失守,常州势益孤。大军置彦城下招降,师勇以大义斥彦,彦惭而退。又遣范文虎来谕,师勇伏弩射走之。常受围数月,援兵绝,有群鸱飞鸣绕城,众恶为不祥,俄而城陷。师勇拔栅,战且行,其弟马堕堑,跃不能出,师勇举手与诀而去。淮军数千人皆斗死。有妇人伏积尸下,窥淮兵六人反背相拄,杀敌十百人乃殪。师勇从二王至海上,见时事不可为,忧愤纵酒卒,葬于鼓山。”
此第二首诗,赞美刘师勇的情怀壮烈,高度评价了金溎生考证刘师勇的墓址和撰写《表忠录》的现实价值。
(1)“纸城”二句:纸城却是铁人,壮烈啊,刘师勇防御使!
“纸城铁人”,称赞宋末刘师勇等坚守不利于防守的常州,抵抗二十万元军达半年之久,如铁人一般。语出清赵翼《陔余丛考·常州忠义祠》第三十五卷:“(元军主帅)伯颜因常州拒守,至平江疑有备,乃不烦兵而下,因笑曰:'常州纸城铁人,平江铁城纸人。’”
首二句,赞美刘师勇纸城铁人的壮烈。
(2)“赤溪”二句:考证了赤溪县的铜鼓山,写作此书,标明了他的墓地。
“赤溪铜鼓”,铜鼓山, 广东台山市赤溪镇西南部。今台山市赤溪镇铜鼓钦头村河口西岸离海边沙丘犹有刘师勇墓。
三四句,描写金溎生考证刘师勇墓地在赤溪铜鼓山。
(3)“邪说”二句:正是异端邪说满天飞的时候,声势有若蚩尤刮起的大雾!
“弥天”,满天。极言其大。《周礼·春官·占梦》“七曰弥”汉郑玄注:“弥者,白虹弥天也。”
“蚩尤雾”,蚩尤,传说中的古代九黎族首领。相传蚩尤与黄帝决战时雾塞天地。故后来借指雾气。唐杜甫《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》:“蚩尤塞寒空,蹴踏崖谷滑。”
(4)“子书”二句:你的书岂不是《春秋》?要使乱臣贼子惊惧!
“子书”二句,语出《孟子·滕文公下》:“孔子成《春秋》,而乱臣贼子惧。”《春秋》,相传孔子据史实修《春秋》,笔则笔,削则削;字寓褒贬,不佞不谀。
后四句称赞金溎生的《表忠录》在当今如《春秋》使乱臣贼子惧。
三
安节义不屈,自称王坚子(1)。战死非徒忠,孝者亦视此(2)。石公与金叟,吊古郁微旨(3)。名教既扫地,背义何所耻(4)。
【笺注】
第三首诗,郑孝胥诗末自注:“右题《思忠录》。”光绪三十一年(1905),常州为宋代抗元守常常州殉节的王安节修墓立祠。时人咏歌其事,积成篇什,金溎生倦归故里迁居常州,为刻成《思忠录》。王安节,南宋名将王坚之子。受刘师勇之命,守卫失而复得的常州。王安节与元兵“相拒两月不下。大元丞相伯颜自将攻之,屡遣使招降,亦不下。丞相怒,麾兵破其南门,安节挥双刀率死士巷战,臂伤被执。有求其姓名者,安节呼曰:'我王坚子安节也。’降之不得,乃杀之。”见《宋史》列传卷二百零九。
此第三首诗高度赞美王安节是忠孝两全的典范,认为顾云与金溎生刻书有深意,并斥责名教扫地,世人的无耻。
(1)“安节”二句:王安节临死大义不屈,自称是王坚之子!
“安节”,指王安节。
“王坚”,王坚,为邓州(今属河南)人。南宋末抗元名将。王安节之父。(元人修的《宋史》竟未为之立传。)
(2)“战死”二句:战死不仅是尽忠,尽孝的人也要看到这一点。
诗的首四句赞王安节之死是忠孝两全之举。
(3)“石公”二句:顾石公与金老翁,凭吊古人,有浓郁的隐而不露的意愿。
“石公”,指顾云(详见0004《题顾子朋斋壁》笺注),编有《顾氏忠贞录》,参见0118《题上元顾氏忠贞录》诗二首。
“金叟”,金溎生,有《冰井寺诗》二首,时人多有唱和者。
“微旨”,隐而未露的意愿。《汉书·翟方进传》:“奏事亡不当意,内求人主微指以固其位。”
五六句称赞顾云与金溎生刻书含有隐而不露的深意在。
(4)“名教”二句:君臣父子的礼教已经扫地而尽,背弃大义,还有什么刻羞耻的?
“名教”,指以正名定分为主的传统礼教。晋袁宏《后汉纪·献帝纪》:“夫君臣父子,名教之本也。”
“扫地”,比喻除尽;丢光。《文选·扬雄〈羽猎赋〉》:“军惊师骇,刮野扫地。”李善注:“言杀获皆尽,野地似乎扫刮也。”
诗的末二句,斥责当世名教扫地,人们背义无耻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网上安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