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31年仲夏,一支规模仅三万人的红军,在中国腹地遭遇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围剿。国民党最高指挥官蒋介石亲自坐镇南昌,调集二十三个师又三个旅,总兵力高达三十万人,这支拥有英、日、德军事顾问指导,并配属数十架飞机支援的庞大部队,企图以“长驱直入”之势,将红军压制至赣江边一举歼灭。
然而,最终历史书写的结果却出人意料:红军五战五捷,蒋介石本人也沮丧地承认,他手下“三十万兵,打不过他们三万兵”。这场看似力量悬殊的对决,其背后蕴藏的,正是红军领导层卓越的战略智慧、深植人民的强大力量,以及创新性的政治攻势。
绝地求生,千里转进
国民党大军压境时,红军的处境无疑是严峻的。他们刚结束第二次反“围剿”的鏖战,疲惫的部队未能充分休整,而且兵力分散在赣东、闽西等地,远离核心根据地。面对敌人的锋芒,红军方面军总前委与毛泽东同志果断确立了“避敌主力,打敌虚弱”的方针,并决定采用“磨盘战术”,核心思想是绕到敌人背后,捣毁其后方。
为此,红军主力启动了一场长达千里的大规模战略转移。部队从闽西出发,沿着崎岖的山岭小道急行军,向着赣南兴国地区集结。七月正值酷暑,战士们背负沉重行装,烈日下汗流浃背。脚下的石板路被晒得滚烫,青黄不接的时节又加剧了粮食的困难,有时甚至只能靠稀饭充饥。中暑、疟疾、痢疾等病症使得收容队不断扩大。
然而,艰难困苦丝毫未能动摇这支队伍的意志。亲身经历过前两次反“围剿”的指战员们深谙一个道理:胜利需要付出更多的汗水和脚程。
部队中广为流传的“胜利在脚”、“走路出胜利”口号,正是这种信念的生动写照。战士们自觉忍受着一切,汗水浸透衣衫就拧干,草鞋磨破就包上破布或光脚前行。行军途中,政治讨论与文化学习并行不辍,道旁的树干和山石上随处可见鼓舞士气的标语。
文艺战士们和宣传员在难行之处唱歌、喊口号,激发着行进的队伍。即便只有短暂休息,士兵委员会的骨干也会组织小型演出和歌唱比赛,山谷间歌声笑语此起彼伏,疲劳与酷热仿佛都被抛诸脑后。
智计穿插,逆转乾坤
抵达兴国时,当地群众的热情迎接让红军将士感受到了家的温暖。儿童团的“打扇队”围拢过来,边唱山歌边为战士们扇风;老人、妇女们带着鸡蛋和草鞋慰问部队;洗衣队主动搜集脏衣洗补;赤卫队则忙着布设哨兵,担架队和向导队伍也已准备妥当。这种无私的支持,成为红军取得胜利的最主要条件。
然而,好景不长,红军在兴国集结的计划被敌军侦知。国民党罗卓英、陈诚等部主力逼近富田、固陂,而红军当时西临赣江,东、南、北三面受敌,整个根据地仅剩高兴圩及其附近几十平方里没有被敌人占领。八月五日一整天,近三万红军主力集结于此,敌机轰炸扫射不断,形势岌岌可危。
黄昏时分,一场惊心动魄的夜行军开始了。三万大军在总前委和毛泽东、朱德、叶剑英等领导亲自带领下,偃旗息鼓,严格遵守行军纪律,沿着小河沟蜿蜒西进,从敌蒋光鼐、蔡廷锴、韩德勤与陈诚、罗卓英两支纵队相距不足二十华里的狭小空隙中穿插。
战士们将所有会发光、反光或发出声响的物品都伪装或包好,行军中不准讲话、咳嗽,前后联络仅凭左臂的白毛布识别,分岔路口设标兵。黑暗中,行军队伍寂静无声,只有脚步的沙沙声。次日天亮,部队在茂密的丛林中分散荫蔽,敌机侦察一无所获。正是这种高度自觉的纪律性,使得红军得以突破重围,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。
政治攻心,不战而屈
突破包围后,红军立即转向东北方向的莲塘,对中路敌军上官云相部第四十七、五十四师发起总攻。八月六日拂晓前,红军前卫连秘密摸上山头,一举击溃敌军夺取高地。总攻打响时,毛泽东同志那洪亮有力的声音亲自在前线鼓动,极大地激励了士气。
上官云相的部队不惯山地夜战,在我军四面八方猛烈攻击下大部被歼,活捉了敌师长刘春荣等。此役虽然红一师李实行师长不幸牺牲,但缴获了无线电台两部,重创敌军。
在莲塘一役告捷后,红军乘胜追击。红一、红三军团协同向良村进发,围歼了敌五十四师郝梦龄部,俘敌八千余人。有趣的是,敌机竟对被围的俘虏进行轰炸扫射,这反而激起了俘虏们对蒋介石的愤恨,纷纷表示要加入红军。
此后,红军继续东进,于八月十二日中午攻打宁都县境的黄陂,全歼敌第八师毛炳文部。此次战斗,红军采取了兵力、炮火、军号“三集中”的打法,仅用一个多钟头就取得了全胜,俘敌四千余人。
这几次战斗不仅展示了红军的军事实力,更体现了其政治攻势的巨大威力。红军对俘虏的宽待政策,早已在国民党军中产生了广泛影响。许多敌兵一被包围就高举枪支喊“缴枪”,甚至有俘虏表示这是第三次缴枪,前两次还领了路费。不少俘虏选择加入红军,他们撕掉国民党军帽徽,调转枪口,立刻投入战斗。
说到政治攻势的运用,开国上将李志民将军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。1931年第三次反“围剿”期间,他担任红三军团教导营政治委员。在攻打会昌城久攻不下时,李志民采取了政治攻势。他挑选声音洪亮的战士,用大喇叭朗读劝降文章,直击贫苦士兵内心,成功瓦解敌军斗志。随后,他带领突击队攻城,仅用两小时便攻克会昌。毛泽东后来称赞此役是“攻城战斗典范之一”,将政治攻势与军事攻坚完美结合。
李志民将军的政治攻势艺术并非孤例。在后来的西征战役中,他率军进发李旺堡,面对马鸿宾的骑兵团,他再次展现了“上兵伐谋”的智慧。李志民深知马鸿宾与蒋介石的矛盾,以及李旺堡群众的抗日热情,他撰写了大量抗日救国文章,利用风筝和孔明灯将这些宣传品散发到城中。持续一周后,城内军民自发要求抗日,声势浩大,马鸿宾被迫连夜撤兵,李志民不费一兵一卒便拿下李旺堡。
更有甚者,在随后与东北军王以哲部的遭遇中,李志民凭借对王以哲爱国情怀的了解,主动致信呼吁联合抗日。两军约定互不进攻,甚至每隔几日便向天空放枪,互相扯嗓子叫杀,蒙蔽国民党督战官员。最终,王以哲部撤兵,为红军让开道路,东北军战士留下“红军兄弟,抗日前线再见!”的标语。这些事件充分证明了李志民将军超凡的政治智慧,使得红军能以真诚和策略化解潜在的冲突。
血战高兴圩,战略再反转
在莲塘、良村、黄陂三战三捷之后,红军主力突然接到命令,将打扫战场工作交给地方武装,连夜转移。因为敌军终于察觉红军去向,庞大密集的国民党主力正以大包围姿态向红军逼近。
总前委决定,除红十二军(欠三十五师)伪装主力向东北方向移动,牵制敌人外,全军主力西进,再次进行荫蔽行军以突出重围。这次西进意味着要与迎面而来的敌蒋光鼐、蔡廷锴、韩德勤纵队和陈诚、罗卓英纵队,共二十万大军进行对面穿插,而两军相距不过二十华里,使得所有人心里都捏了把汗。
八月十六日晚,又是一次堪称神奇的夜行军,部队沿着小河沟在尖岭脑大山丛中蜿蜒西进,毛泽东、朱德、叶剑英等领导再次亲自拿着指南针走在队伍前列,披荆斩棘,带领部队前进。最终,红军成功突出重围,来到兴国境内的枫边、白石一线休整。
当红军主力在兴国休整了半个多月时,红十二军则按照指示,浩浩荡荡地向东北挺进,故意拉开距离,红旗招展,人喊马嘶,并有意在岔路口书写路标、留言和番号,以迷惑敌人。愚蠢的敌人果然误以为咬住了红军主力,紧追不舍,却屡屡扑空,在根据地里疲于奔命,粮草匮乏。缴获的文件显示,敌将领哀叹“肥的拖瘦,瘦的拖死”、“剿匪是无期徒刑”。
红军在充分休整,兵强马壮之后,于九月七日开始向北逃跑的敌人展开追击。其中,我红三军团插向高兴圩以西,向蔡廷锴部毛维寿旅发起攻击。高兴圩的战斗,是文章A叙述者所在的红七团在第三次反“围剿”中经历的最激烈的一役。红七团作为前卫,攻击高兴圩西面的一个山头。敌人的装备精良,炮火猛烈,尤其自动火力强大,又占据有利地形。
拂晓攻击开始,红七团冲上山,便遭遇敌机枪密集的火力网,松林几乎被打成白蜡林。战斗打成了对峙,军团政委滕代远亲自增援负伤,彭德怀军团长甚至亲临距敌阵地仅三四十米的第一线指挥,给予敌人重创。尽管如此,敌军火力绵密,红军难以全歼。最终,彭德怀根据毛泽东“能吃掉就吃,吃不掉就放他走”的原则,放走了敌人。这场血战,红七团付出了巨大的代价,七八百人的部队仅剩三四百人,团长龙昌汉负伤,红四师代理师长邹平牺牲。
结语:理论铸魂,影响深远
尽管高兴圩一战代价高昂,但红军紧接着继续追击敌人。九月十五日凌晨,红三军团等部队在东固山的方石岭附近,赶上了敌五十二师韩德勤部和蒋鼎文残部,发起突袭,几个小时内全歼敌五千余人。虽然敌师长韩德勤化装成伙夫逃脱,但这标志着历时两个多月的第三次反“围剿”战役的胜利结束。
红军在总前委和毛泽东同志的亲自领导指挥下,在根据地人民的全力支援下,以神奇的行动穿梭于十倍于己的强敌之间,英勇顽强、灵活机动地打击敌人,五次寻战,五战皆捷。此次战役共俘虏敌旅长以下二万余人,毙伤敌一万余名,缴获轻机枪、步枪两万余支。
通过第一、二、三次反“围剿”斗争的磨砺,幼小的红军经受了锻炼,积累了经验,提高了作战能力,在战斗中成长壮大。毛泽东、朱德等无产阶级军事家正是在不断总结这些丰富经验的基础上,逐步形成了人民战争战略战术的基本原则,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,“十六字诀”和“诱敌深入”方针的成功运用,使得“全部红军作战的原则”至此形成。这些原则经过战争实践检验,逐渐深入军心民心,成为红军克敌制胜的法宝。
这场胜利,不仅是军事上的胜利,更是人民战争思想的初步成熟。它深刻地影响了李志民这样一代将领,他们将毛泽东思想视为指引方向的光芒。李志民将军一生紧密追随毛泽东,无论在抗日战争的大后方创办军政学校,还是在解放战争中身经百战,甚至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担任志愿军政治处主任兼第19兵团政委,他都将政治工作与军事指挥融会贯通。
他晚年撰写回忆录,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毛主席的敬爱与想念,甚至在毛主席逝世时,他悲痛欲绝几近昏厥。李志民将军的一生,正是人民战争思想从实践到理论,再到塑造杰出将领的生动写照。
网上安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