提到投资,很多人第一反应是股票、基金,可最近几年有个“低调选手”悄悄崛起——私募信贷。从2010年的0.4万亿美元,一路涨到2025年初的1.7万亿美元,10多年累计增幅319%,更有人预测到2029年能突破2.6万亿美元。
可热闹背后藏着争议:一边是投资者盯着它的高收益,一边是大佬们警告风险;一边是市场需求猛增,一边是潜在的流动性危机。这私募信贷到底是“香饽饽”还是“烫手山芋”?今天掰开揉碎了说。
先搞明白,它为啥能涨这么猛?关键是传统银行“退了一步”。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,银行监管越来越严,放贷也越来越谨慎。就说美国,商业银行数量从1984年到现在少了一半,很多企业想借钱找不到门路,这就给非银行机构腾出了巨大空间,私募信贷就是在这时补了位。
它的吸引力,说穿了就是“稳赚不赔”的近似值——当然不是真的不赔,但在金融产品里算很能打的。过去十年,私募信贷年均总回报约10.1%,年化波动率却只有2.7%,就连违约损失率都比公开市场的高收益债券还低。要知道,高收益往往伴着高风险,这种“高回报+低波动”的组合,搁谁看了不心动?
现在市场上的玩家,既有Blackstone、Apollo这样的巨头,专门给机构和高净值客户做方案;连银行自己也没闲着,截至2025年3月底,银行给私募信贷基金这类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贷款,已经达到1.2万亿美元,同比还涨了20%。
可越热闹越要警惕,波士顿联储在2025年5月就敲了警钟:银行给私募信贷基金的“循环信贷额度”可能是个雷。要是多家基金要钱,银行的流动性可能扛不住,万一引发连锁反应,后果不堪设想。这不就像大家都在一条船上,看着风平浪静,可一旦有人慌了要跳船,船就容易晃。
那普通投资者能参与吗?渠道分两种:一种是私募债务基金,但得是合格投资者才能进;另一种是上市的业务发展公司(BDCs),这个普通股民也能买。尤其对亚洲投资者来说,现在还有三重机会——市场有供给缺口、票息有优势、长期资金还在往里涌,要是想配置,选常青型基金或者跟顶级机构合作的FoF基金,会稳妥些。
不过市场已经开始分化了。2025年第一季度,欧洲私募信贷交易数量降了39%,但平均每笔交易规模涨了12%,达到2.06亿欧元;另一边,杠杆收购少了,过去半年贷款人扛了170亿美元的不良债务。这就像同一个市场,有人在缩量保规模,有人在收拾烂摊子,情况并不统一。
大佬们的看法更是直接“掰头”。摩根大通的戴蒙说“私募信贷可能已经见顶”,理由是信贷利差在缩小,行业也有点过度增长;高盛前CEO布兰克费恩更直接,警告“信贷杠杆可能出现在你看不到的地方”,言下之意是有些风险藏得很深。
但话说回来,市场基本面还没垮。商业银行收缩信贷后,中端企业留下了约1.2万亿美元的再融资缺口,而且现在利率高,投资者更想要稳定的现金流——这些都让私募信贷还能被青睐。
其实现在的关键矛盾很清楚:一边是企业对非银行融资的需求还在涨,一边是系统性风险和监管挑战越来越近。私募信贷早就不是以前的边缘金融工具了,现在是华尔街都不能忽视的力量。
对投资者来说,与其跟着热度跑,不如先想清楚:你是看中它的稳定收益,还是能扛住潜在风险?数据看着热闹,风险藏在细节;机会摆在眼前,选择重在清醒。
最后想问问大家:你觉得戴蒙说的“见顶”靠谱,还是布兰克费恩提醒的“隐形杠杆”更该警惕?要是有接触过私募信贷的朋友,也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真实感受~
网上安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